在10月21日舉辦的2015中國國際礦業(yè)大會鈾產品專題論壇上,中核集團地礦事業(yè)部副主任、總工程師張金帶在發(fā)言中表示,新世紀以來,隨著鈾資源找礦新突破的不斷實現,我國已初步形成建設大型鈾礦開發(fā)基地的資源條件。
張金帶說,進入新世紀,中國核工業(yè)集團公司鈾資源勘查開發(fā)由以南方為主轉變?yōu)槟媳狈讲⑴e,新發(fā)現和探明了一批大型和特大型鈾礦床,鈾礦勘查也全面進入了500~1500米深度的“第二找礦空間”。在南方,隨著鈾礦攻深找盲技術顯著提升,江西相山、粵北諸廣南部、下莊、桂北苗兒山等老礦田深部和外圍找礦成果顯著,并形成了3萬噸級的鈾礦田。在北方,中新生代沉積盆地鈾礦找礦實現重大突破,新形成了伊犁、吐哈、鄂爾多斯、二連、通遼、巴音戈壁等6個大型鈾礦資源基地,已探明10多個萬噸至數萬噸的特大型鈾礦床,鄂爾多斯盆地成為我國首個10萬噸級鈾礦基地。
張金帶表示,中核集團自主開發(fā)出的以CO2+O2地浸工藝,是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第三代采鈾技術,現已實現了規(guī)?;I(yè)應用,可為北方砂巖型礦床開發(fā)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在先進采鈾技術支撐下,新疆基地即將建成我國首個千噸級綠色鈾礦山,內蒙古基地有的項目已完成主體工程建設,有的項目已經完成現場擴大試驗。地浸砂巖產能比例,也從“十一五”末的27%提升到目前的62%。南方以江西、廣東鈾礦大基地為重點,在優(yōu)化存量產能結構的同時,正在推進現役礦山周邊重點項目的開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