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壓濾機入料濃度,可縮短壓濾機進料時間,提高過濾效率,降低工人操作次數,降低生產成本。對煤泥水來說,壓濾機入料濃度450g/L為宜,此時質量濃度約39%,體積濃度30%,礦漿密度1.15g/cm3,礦漿流動性較好。當然,濃縮機底流濃度和煤泥的沉降速度有關。有些選煤廠擔心濃縮機壓耙子,在耙壓達到額定壓力的25%時,就開始開啟底流泵,抽煤泥壓濾。至于合適與否,還得看濃縮機的可靠性,絮凝劑的添加情況。總之,如果濃縮機可靠,提高底流濃度有益處的。用智能化手段監(jiān)測濃縮機內沉淀層厚度,同時結合濃縮機耙壓,來控制底流泵開啟是比較可行的做法。壓濾機入料泵的選型對壓濾機工作效率影響較大。常規(guī)壓濾機入料泵揚程70-80m,流量280m3/h,功率132kw。不同大小的壓濾機配不同大小的泵,提高壓濾機入料泵流量,可縮短壓濾機入料時間,加大壓濾機處理量。在一些難沉積的煤泥水設計中,濃縮機底流濃度低,我們把壓濾機入料泵加大到350m3/h,縮短進料時間,提高壓濾機處理能力。一些選煤廠,煤泥水處理能力不足,加助濾劑可加快過濾速度,效果明顯。以下是朋友發(fā)的一些實際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加助濾劑后,入料時間降幅從15%~50%不等。同時可以看到,加藥時間很重要,即要有合適的藥劑制度。

兩段脫水工藝,減少壓濾機臺數。在以前的報道中,曾有“摻粗”工藝,就是把部分粗煤泥往后續(xù)工藝跑一部分。理由是加大處理量,降低濾餅水分。這與二段濃縮兩段回收剛好是相反的。從大量實際應用來看,摻粗在提高浮選精煤濃度,有助于壓濾機進料是有用的,但對于加大壓濾機處理量似乎不大,畢竟壓濾機過濾粗顆粒時本身就快。同時粗顆粒和細顆粒在一起,加權水分升高。這與浮選精煤與粗煤泥用臥式沉降離心機+壓濾機的兩段工藝相比,精煤水分是比較高的。因此,能不讓粗顆粒進壓濾機,就不讓進,盡量減少煤泥。煤泥水的截粗應根據設計規(guī)模、選煤工藝采取不同的辦法。常規(guī)煤泥水截粗采用分級旋流器+弧形篩+離心機方式,這種工藝適用于煤泥水濃度較高的情況。工藝成熟可靠。但水力分級旋流器需要較高的揚程,因此能耗較大。
在一些脫粉入選的動力煤選煤廠,煤泥水水量很大,但濃度很低,將大流量的煤泥水以較高的壓力打入水力分級旋流器時,能耗較高。而這種情況下,用脫水篩鋪100目-120目的濾布泄水截粗時,單位泄水能力30+m3/㎡/h,能夠用很低的能耗完成截粗,且分級較旋流器嚴格。然后將篩下水進深錐濃縮,底流進行壓濾。工藝簡單可行,缺點,占地面積稍大。
這就是要根據規(guī)模、工藝、客戶要求來選擇不同的截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