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蘭州市冬陽朗照,溫暖明媚。全國先進工作者、甘肅省地礦局四勘院地調所副所長、二分隊分隊長兼技術負責胡小春從人民大會堂參加完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后載譽歸來,受到了甘肅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林鐸,省委副書記、省長唐仁健的親切會見和省地礦局領導班子的熱烈歡迎。局黨委書記、局長梁育才對胡小春多年來在野外一線地質找礦偉大實踐中做出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并號召全局廣大干部職工學先進趕先進,崇尚勞動,見賢思齊,用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推動地質事業(yè)轉型升級,實現(xiàn)高質量發(fā)展,為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開創(chuàng)富民興隴新局面做出貢獻。
胡小春
獻身地質找大礦
酒泉有酒鋼,酒泉更有地質隊。地質隊在上世紀50年代初找出鏡鐵山大鐵礦后,才誕生了酒鋼。五六十年過去了,鏡鐵山還能源源供養(yǎng)酒鋼嗎?否!
2012年,為解決甘肅省重點國企酒泉鋼鐵集團公司鐵礦石后備資源不足問題,駐守酒泉的省地礦局四勘院成功申報啟動了“甘肅省卡瓦一帶鐵礦普查”項目。
之前,30多歲的胡小春已在該院當時最為艱苦的“甘肅省豐樂河-西插山一帶礦產(chǎn)遠景調查”項目“遛”出了鐵腳板,露出了尖尖角。卡瓦項目上馬前,該院技術部門委任胡小春為項目負責人。
在卡瓦鐵礦立項前一年,需要組織一個先遣小分隊帶上小帳篷到最艱苦的高海拔區(qū)去突擊調查區(qū)域地質資料。工區(qū)海拔高不說,還時常有狼和熊出沒。胡小春與項目上幾名年輕同志二話沒說,在卡瓦溝周圍臨時搭起了一頂單帳篷。白天冷、夜晚凍,一日三餐能將就的就將就,多半個月左右的時間基本上沒有正兒八經(jīng)吃過一頓像樣的飯。半個月的突擊,食物吃完了,他們拿野菜充饑,褲子劃破了,他們用草繩捆扎,每人掉了幾斤肉,卻換回了幾大包沉甸甸的標本和樣品。
卡瓦鐵礦普查期間,20多個年輕人,在13 余平方千米的工區(qū)范圍內,以礦找礦,卻始終難見礦的“真身”,大家焦慮不堪。
6月中旬的一天,第二技術負責雷貴、姬騰飛等到工區(qū)西邊界的北過隴溝填圖,在地表散落的白色、灰綠色的巖石中猛然看到兩塊零星的黑色石頭。雷貴眼睛一亮,揀起來掂掂,沉甸甸的。瞧瞧,鐵礦石轉石呀!
雷貴興奮地抱著這塊“指路石”順溝去追。追了三四公里后終于追到一小片黑色的露頭。他高興地一屁股坐下來,喘著粗氣給正在酒泉辦事的胡小春打電話報告。胡小春一聽立即動身返回礦山,與雷貴一起上山去追礦。
那是多么興奮的一次追礦!一路走一路遇見有鐵礦體露頭出露,他們從溝谷一直追索到山頂。興奮中,腳下生風,路不再那么崎嶇;渾身有力,肚子也不知餓。上到山頂,嗬,起起伏伏的山巒上,全是黑色的巖石。“莫非都是磁鐵礦?”暗喜中,兩人踩著陡滑的山石奔去。越走,轉石越多,走近一看,果然黑色的巖石全是磁鐵礦石。用腳步一丈量,最寬的出露地段達40米。這也就是后來薛斌義副局長邊開玩笑邊起名的“雷貴”露頭。按捺不住興奮,兩人沿著礦體走向前又追索了一段距離,發(fā)現(xiàn)礦體連續(xù)長度大于300米??ㄍ哞F礦與他們捉迷藏半年后,終究露出了“馬腳”。截至2014年底,胡小春主持完成的肅南縣卡瓦鐵礦普查項目及周邊幾個整裝勘查項目累計提交了(333+334)鐵礦石資源量4.15 億噸,其中卡瓦鐵礦鐵礦石資源量達到2.4億噸,達到大型規(guī)模,成為甘肅省繼鏡鐵山之后,又一處重要的鐵礦資源接續(xù)區(qū) 。
開拓創(chuàng)新結碩果
“十三五”以來,甘肅地質勘查工作按照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戰(zhàn)略要求,將找礦重點逐步向緊缺礦種和新能源、新材料領域轉移。石墨作為一種性能優(yōu)異、用途廣泛的無機非金屬材料,近年來市場需求逐年增長。2016年起,四勘院先后在甘肅省阿爾金一帶設立了“甘肅省肅北縣敖包山晶質石墨礦普查”“甘肅省肅北縣大敖包溝晶質石墨礦普查”“甘肅省肅北縣大案盆溝晶質石墨礦普查”3個項目,都由胡小春負責的二分隊承擔實施。
地質找礦同其他科學事業(yè)一樣,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野外一線勘查更是充滿著探索、挑戰(zhàn)和危險。在肅北縣敖包山施工鉆探工程中,由于晶質石墨礦賦存在古老的變質巖中,經(jīng)過漫長的地質運動,多期次的構造相互交雜,礦區(qū)變質、變形程度都很高。甚至前期由于對褶皺構造認識不足,在敖包山礦區(qū)打鉆時,他們報廢過兩個鉆孔,付出了沉重代價。面對連續(xù)出現(xiàn)的技術難題,胡小春傷透了腦筋,一次次對比相鄰礦區(qū)資料、反復研究物探資料和鉆孔巖心,組織分隊技術人員多次連夜召開技術分析會議,實地反復查看,調整思路,最終形成了該地區(qū)特有的構造模型。在征得上級技術部門同意后,他們據(jù)此重新布孔后,逐個取得突破,3個項目分別探獲晶質石墨礦資源量556萬噸、280萬噸、100萬噸,一舉取得了在新領域、新礦種的地質找礦突破。
四勘院在阿爾金東段的晶質石墨礦資源勘查一發(fā)不可收拾,之后實施的另外3個省地勘基金項目也取得了重要成果。截至今年8月,6個項目礦床均達到大型或超大型規(guī)模,初步探獲晶質石墨礦物資源量2000萬噸。這些成果的取得,使甘肅省躋身于晶質石墨資源大省行列,為培育發(fā)展新材料產(chǎn)業(yè)打下了堅實基礎。
多年來,胡小春以不屈不撓的毅力克服了一個又一個難以克服的困難,創(chuàng)下一個又一個輝煌戰(zhàn)績。自2012年以來,他主持承擔的項目共完成項目經(jīng)費1.5億元,在累計10個勘查階段中,9個階段野外驗收達到優(yōu)秀級別,優(yōu)良率100%。其中,肅北縣敖包山晶質石墨礦普查項目在2018年甘肅省自然資源廳基金項目驗收中獲得全省最高分,受到甘肅省自然資源廳的點名表揚。
科學管理創(chuàng)佳績
綠色勘查是生態(tài)文明建設與綠色發(fā)展的必然選擇。2017年初,甘肅省地礦局制定了全局綠色勘查規(guī)劃,全面部署綠色勘查工作。應綠色勘查要求,二分隊在項目實施中,全程樹立綠色勘查理念,制定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以預防污染、節(jié)能減廢為目標,實現(xiàn)了環(huán)境保護與項目成果的雙贏。
胡小春告訴記者,他們在槽探工程施工中,在槽口邊緣大部分都用編織袋阻擋,最大程度減少了砂土滑落對草場的覆蓋和破壞。探槽施工結束后,再及時進行回填,確保恢復原始地形地貌。在鉆探施工中,對植被發(fā)育地段,基本不修路,采取人工修筑機臺,機械設備全部采用“旱船”拖至機臺處,最大化地減小了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對施工中產(chǎn)生的油污、生活垃圾也按照工作細則進行無公害處理。
為響應局黨委及地質工會提出的標準化基地建設要求,近幾年,胡小春帶領二分隊因地制宜,將借用的肅北縣石包城鄉(xiāng)原派出所老舊基地改造為標準化項目基地。有會議室,有宿舍,有廚房,有洗浴間及衛(wèi)生間,并配備了乒乓球桌、象棋等娛樂設施,從此野外生活不再那么單調,工作與休閑、娛樂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了野外生活質量,提振了大家的精神氣。
胡小春勤奮好學,刻苦鉆研。這些年,他獲得過全局技術比武二等獎、全省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三等獎的好成績,也先后獲得院、局各種先進及“省直機關五四青年獎章” “甘肅省五一勞動獎章”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日前,他又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光榮稱號。他時常說,做一個好的項目負責人,不光自己要努力,還要帶好隊伍。他在專業(yè)技術人員中提出了“一人學習、共同進步”的學習模式,制定了“周周交流,人人發(fā)言”的周例會制度,形成了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良好氛圍。分隊通過素質提升、崗位練兵、“以師帶徒”等多種學習模式,培養(yǎng)了多名專業(yè)技術骨干,為項目找礦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在二分隊成長起來的多數(shù)人現(xiàn)已擔任了其他項目分隊的技術負責。他不僅帶出了一支優(yōu)秀團隊,也帶出了一個光榮集體,二分隊先后榮獲“甘肅省地礦局先進集體”“甘肅省勞動先鋒號”“全國工人先鋒號”等稱號。
網(wǎng)站編輯:宮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