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那些事兒】氣候經濟學之父: 中國綠色轉型會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產生示范效應
本文為“氣候經濟學之父”、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尼古拉斯·斯特恩為中國日報旗下中國觀察智庫獨家撰文。他指出,中國的可持續(xù)轉型,對其自身乃至全世界都至關重要。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今天是第50個。我國地球日宣傳主題為“珍愛美麗地球,守護自然資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設生態(tài)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接下來的30到40年間,中國將向高收入國家轉型。這一轉變不像之前的改革那樣關注產出和收入,健康、質量和可持續(xù)將成為焦點。
可持續(xù),是指假設后代行為模式與當代人類似,那么后代享有的機會不比當代人差。對中國乃至世界,可持續(xù)增長都至關重要。
全球碳計劃組織(GCP, The Global Carbon Project)最新數據顯示,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8年增長了4.7%,占全球排量的27%。
接下來的20年間,世界經濟總量預計將翻倍,而中國經濟總量增速將更快。與此同時,為達到巴黎協定中控制全球氣溫升高低于2攝氏度的目標,全球需要至少減排40%。
同樣,未來15年間,全球基礎設施有望隨著城市發(fā)展翻倍,新增總量的很大一部分發(fā)生在中國。如果這部分全球新增經濟總量,或基礎設施的增長方式與此前別無二致,40%的減排要求將無法實現。
我們可以找到這樣一種可持續(xù)的方式,讓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在實現增長的同時,給地球降低風險;帶動創(chuàng)新和投資,向著更安全、更清潔的方向邁進。
不僅如此,這種方式還可以為發(fā)展中國家戰(zhàn)勝貧困提供有效、包容的途徑。
2018年12月2日-14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4次締約方會議、《京都議定書》第14次締約方會議(CMP14)及《巴黎協定》第1次締約方會議第3階段會議在波蘭卡托維茲舉行,期間,12月3日舉行領導人峰會。生態(tài)環(huán)境部部長李干杰出席峰會并與有關各方開展密集性磋商,積極推動卡托維茲大會取得成功。(圖片來源:生態(tài)環(huán)境部)
在本世紀中葉實現零碳排放的經濟是我們的目標。如果想把將氣候變暖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就需在30到50年之內達成零排放。由于經濟總量大、排量大,中國在50年內勢必成為關注焦點。
我認為,將可持續(xù)發(fā)展列入“十四五”規(guī)劃的目標符合中國政策制定規(guī)律,也是近年來積極推進的重點。
這需要采取全新的投資方式,旨在減少貧困、促進公平。優(yōu)先將投資傾向覆蓋廣泛、清潔高效的公共交通,將極大惠及對公共交通依賴性較強的貧困地區(qū),并促進就業(yè)。
針對可持續(xù)領域的創(chuàng)新與投資將由民營經濟引領。民營企業(yè)富于創(chuàng)新,可以為高質量、可持續(xù)增長注入活力。這就意味著,改革要以市場為導向,激勵創(chuàng)新、鼓勵創(chuàng)造。
中國的發(fā)展瞬息萬變,要求其與貿易伙伴的關系也需要隨之調整。
現在來看, “一帶一路”項目參與國家人均工資收入水平大概是中國的一半;但如果2040年這些國家的人均收入和現今的中國一樣,而且這些國家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和現今中國也一樣,屆時世界將面臨3攝氏度以上的升溫,可能引向災難性后果。
在設施聯通、貿易暢通的基礎上,“一帶一路”項目參與國之間還可以交流先進科技成果。這樣,參與國將有望在可持續(xù)發(fā)展、不斷變化的國際分工中,包括在對華關系中,發(fā)揮強有力的積極作用。
總之,中國通過“十四五”規(guī)劃提出的改革措施,以及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支持,將有望促進投資,推動未來幾十年進入高質量、可持續(xù)、包容增長和發(fā)展的新時代。